2023 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落幕,這次峰會被視為巴黎協定後的第一次全球盤點,各國領袖齊聚一堂,檢視過去幾年的減碳成果,並討論未來減碳目標、能源轉型、氣候調適等議題,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威脅。
此次峰會共有 200 多個國家參與,近 10 萬人出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列斯在峰會期間呼籲各國正視減碳責任,他表示:”從這份報告看來,排放差距更像是一個排放峽谷,峽谷中充斥著被背棄的諾言、破碎的生活和被打破的紀錄。” 然而,儘管峰會期間各國針對能源轉型、工業減碳、氣候調適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終達成的協議卻未能滿足所有參與者的期望。
儘管 120 個國家達成共識,要在 2030 年之前將再生能源提高為目前的三倍,能源效率要提升為兩倍,22 個國家也簽署了核電宣言,主張在 2050 年之前將核電增加三倍,但各國代表在關於化石燃料的立場上卻存在巨大分歧。峰會最終通過的決議雖然將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卻遭到產油國的強烈反對,決議中原本要「淘汰」化石燃料的字眼,也最終被修改為較溫和的「轉型脫離」,這也引發了部分國際環保組織的擔憂,他們認為化石燃料仍有繼續延續的可能性。
小島國家代表也對決議中的「轉型脫離」字眼表示不滿,他們認為化石燃料仍然可以繼續延續,並呼籲富國採取更積極的減碳行動。事實上,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正是這些小島國家,他們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等威脅。
台灣環境部長薛富盛在峰會期間表示,台灣已經投入 1000 萬美元成立氣候轉型基金,協助太平洋日的友邦國進行氣候調適。立委洪申翰也呼籲台灣應加強對於小島友邦國家狀況的了解與掌握,建立更有系統性的合作關係。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目前有 15 個國家對於公共工程中鋼鐵與水泥訂出低碳的要求,同時世界貿易組織也預計在明年第一季訂出低碳鋼鐵的標準,藉由關稅調整、公共工程低碳採購等手段,促使高耗能產業轉型將成為國際趨勢。” 台北大學自資所教授李堅明則認為:”政府首要之務是將 2030 年的減碳目標從現在的 24%提高到 43%,也就是 1.5°C 的減碳路徑,否則等於是白去一趟。”
COP28 的結果雖然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但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各國還需要更積極的行動,台灣也需要提升減碳目標,並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數據顯示,全球碳排放量持續創下新高,2022 年比前一年增加了 1.2%。要達成 1.5°C 的目標,到 2030 年還差每年 200 億噸左右的減量,相當於全球排放量的 40-43% 左右。若各國依照目前的減碳程度,本世紀末將增溫達 3°C。若各國實踐目前所提出的 2030 年減碳承諾,也只能將升溫維持在 2.5°C 到 2.9°C 之間。台灣再生能源目前只占發電量約 9%,政府目標是在 2030 年達到 27-30%。
從 COP28 的結果可以看出,各國在應對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立場仍然存在巨大差異,未來如何達成更具體、更有效的共識,將是各國都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