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製氨工業的高碳排放問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銜的國際跨學科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套策略性排放標準,旨在幫助製氨工業在 2024 年至 2050 年期間實現近 100% 的減碳。該研究首次確定了最優成本的製氨工業產氫設施和排放標準,並強調了因地制宜制定策略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由科大盧中銘教授、Magdalena KLEMUN 教授和 Stefano MINGOLLA 博士領導,並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氨能協會(Ammonia Energy Association)合作完成。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的再生能源數據,分析了歐洲不同地區在 2024 年至 2050 年期間的排放標準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提高減排目標至 95% 是可行的,成本增幅極小。然而,完全依賴再生能源離網運作以實現 100% 的減排,將導致成本和土地需求顯著上升。
研究團隊強調了策略性制定排放標準的重要性,建議針對不同地區的條件制定不同的減碳目標,並優先考慮廠房的靈活性,以降低成本和土地需求。盧中銘教授表示:「有策略地制定排放標準,對於製氨工業向低碳技術轉型至關重要。」
氨生產主要依賴化石燃料製氫,每年在歐洲產生 3,600 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轉型至綠氫生產雖然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但也存在經濟和運輸的巨大挑戰。歐洲委員會等監管機構已提出較寬鬆的減排目標,但科大研究團隊認為提高減排目標至 95% 仍然可行。
Magdalena KLEMUN 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為政策制定者在平衡環境目標、成本和資源可用性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Stefano MINGOLLA 博士補充道:「通過採用因地制宜的分階段戰略,並優先考慮廠房的靈活性,一些較難減排的行業可以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更好地管理低碳技術轉型。」
這項研究展示了在實現製氨工業減碳目標的同時,需要兼顧成本、資源可用性和技術創新等因素。研究強調了因地制宜制定策略的重要性,不同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設定不同的減碳目標。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策略,可以幫助製氨工業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實現低碳技術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