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台灣將於2025年正式開徵碳費,這項攸關產業轉型及國家永續發展的重大政策,近日受到廣泛關注。國發會於12月19日召開委員會議,針對此議題做出詳細說明,並強調其經濟誘因性質,而非單純的財政工具。
根據國發會主委劉鏡清的說明:「碳費制度上路後,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未來將配合擴大盤查登錄對象,分階段調降碳費起徵門檻。政府也會針對受影響的企業先行輔導,降低企業的衝擊。」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將率先影響約281家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
環境部已於8月29日訂定相關辦法,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政府透過這些辦法,鼓勵企業積極減碳,並提供自主減量計畫申請優惠費率。據了解,環境部已舉辦7場說明會,協助企業理解並順利銜接碳費制度。
- 目標:達成國家自定貢獻(NDC),推動產業淨零轉型。
- 機制:透過碳費制度誘導企業減碳,並非以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
- 輔導:政府將積極輔導受影響企業,協助其順利轉型。
- 規劃:逐步擴大盤查登錄對象,並分階段調降碳費起徵門檻。
- 預期效益:若所有受影響企業皆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預估2030年可減少約37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
國發會強調,此碳費制度是驅動產業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政府將持續進行社會溝通,並密切關注企業反應,以確保政策的順利推行。同時,國發會也要求環境部修訂「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以確保碳費專款專用,落實其減碳目的。
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著政府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決心。此項政策的成效,將仰賴政府、企業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
備註:此報導為即時新聞,內容將根據最新資訊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