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儲能市場近期出現退場潮,引發市場對供過於求的疑慮。然而,大亞綠能總經理莊博貴先生在日前《鏡週刊》「2024再生能源高峰論壇」上提出不同見解,他認為這並非真正的供過於求,而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過慢所導致的短期供需不平衡。此說法於2024年11月14日公開發表。
近兩個月來,東鋼、北基、嘉泥等業者相繼退出台灣儲能案場,合計退出開發量驚人,達到250MW,震驚業界。莊博貴先生分析,此現象主要原因並非市場需求不足,而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度遠落後於儲能產業的發展速度。政府原訂2025年綠電占比達20%的目標,如今已確定延後至2026年11月。
莊博貴先生更進一步指出,除了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外,其他因素也加劇了此現象。這些因素包含:
- 零元競標導致價格崩盤:過於激烈的競爭造成價格壓縮,影響業者獲利空間。
- 儲能案場土地取得成本高:土地取得不易且成本高昂,增加了業者投資負擔。
- 融資保險不易:儲能產業的融資環境相對較為嚴峻,取得資金不易。
- 地方抗爭不斷:儲能案場的設立常遭遇地方居民的抗爭,延宕工程進度。
莊博貴先生以直接引語表示:「台灣再生能源進度一直延後delay,導致儲能發展跑在前面,這其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短期供需不平衡。」他並以大亞綠能子公司志光能源在2022年取得的光儲合一標案(建置容量23.3MW)為例,說明其儲能系統在今年四月三日台灣地震中發揮穩定電力供給的關鍵作用:「當時7點58分就斷電,59分,我們的不斷電系統(ups)就開始啟動,先跳一次就補上,8點01降下又補上,03分又一次,結果一路下來,整個工廠仍可安然運作。」 此事件也凸顯儲能系統的重要性。
然而,此現象也反映出台灣政府推動光儲整合的進度相對緩慢。根據數據顯示,台電光儲競標第四期,僅有13家廠商得標,總容量僅123.15MW,占比僅2%。莊博貴先生表示:「只有2%。」 這意味著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特別是光儲整合的力度仍有待加強。
儘管目前市場面臨挑戰,莊博貴先生仍對台灣儲能市場的未來發展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台灣終究會跟進國際趨勢,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而儲能產業將扮演穩定電力供應的重要角色,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後一哩路。
這則新聞報導基於多方資訊綜合而成,旨在客觀呈現台灣儲能市場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並非單純呈現某一方觀點。此報導具有高度時效性,相關資訊截至202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