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積極推動「運具電動化」政策,為達成 2050 淨零轉型目標,經濟部將於明年(2024年)開放民眾出售汰舊換購電動機車的碳權與空污額度給中南部的四個工業區,最高可獲得 1.1 萬元補助。此政策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也為電動機車產業帶來新的商機。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SMAT) 近期發表「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提出「333 政策」,建議政府提供機車行和民眾更多補助,協助產業轉型。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除了現有 7000 元的電動機車購置補助外,將開放民眾出售碳權與空污額度,每輛最高可獲得 4000 元補助,總計可獲得 1.1 萬元補助。經濟部初步估計開放 1 萬輛參與此計畫,但詳細執行方案尚未定案。
台灣擁有超過 1400 萬輛機車,運輸部門的碳排放占全台 13%,因此推動運具電動化成為台灣淨零轉型的關鍵。除了電動機車購置補助外,經濟部也將提供每年 1.5 億的補助給傳統車行轉型。此舉不僅可以促進電動機車產業發展,也能帶動相關產業鏈的成長。
各黨總統參選人也都針對運具電動化議題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張。賴清德強調推動運具電動化是淨零轉型的關鍵;侯友宜則呼籲產官學共同投入電池回收技術,應對 2026 年第一波電動機車電池汰換潮;柯文哲則主張從公務機關推動,逐步擴展至民間;郭台銘更提出 2030 年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並承諾由政府負擔所有充電費用。
台灣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政策,不僅是環保議題,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透過碳權交易和各項補助措施,可以有效鼓勵民眾汰舊換購電動機車,加速電動機車產業發展,同時為台灣 2050 淨零轉型目標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