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任命反對《巴黎協定》人士擔任環保署長,引發軒然大波,同時台灣與歐盟就離岸風電爭議達成協議,以及COP29多國領袖缺席的現象,都成為近日國際間的焦點新聞。 這些事件不僅突顯了全球在環保議題上的分歧,也反映出國際貿易與氣候合作的複雜性。本篇報導將深入探討這三起事件,並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響。
美國方面,前總統川普於2024年11月15日宣布提名李修頓擔任美國環保署長。李修頓過去曾公開反對《巴黎協定》,其在國會的環保議案投票紀錄得分僅為14%,此任命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彈。塞拉俱樂部執行董事吉洛斯批評此舉「顯示川普再次把美國健康、社區、工作和未來出賣給造成污染的企業」。 川普則表示李修頓是「真正支持美國優先政策的戰士」,將確保「去管制」的決策能迅速實施。李修頓本人則在其社群媒體上發表聲明,表示將致力於恢復美國能源主導地位、振興汽車產業,並創造就業機會,甚至將美國塑造成AI領導者。
- 關鍵時間點:李修頓任命消息於2024年11月15日公布。
- 關鍵人物:川普、李修頓、吉洛斯。
- 主要影響:預期環保署政策將出現重大轉變,環保法規可能鬆綁。
在台歐關係方面,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台歐離岸風電貿易爭議終於落幕。歐盟先前以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違反WTO貿易自由化原則為由提出訴訟,經過雙方多次協商,台灣同意調整產業關聯性計畫,最終達成協議,歐盟於11月7日正式回函確認終止WTO訴訟。 此舉被視為在綠能發展與貿易自由化之間取得平衡的典範,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和歐盟貿易總署總署長Sabine Weyand皆表示對此結果感到滿意。
- 關鍵時間點:協議達成於11月6日,歐盟確認終止訴訟於11月7日。
- 關鍵人物:郭智輝、Sabine Weyand。
- 主要影響:化解台歐貿易摩擦,有助於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正在召開的COP29氣候峰會也面臨挑戰。多國領袖缺席,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巴布亞紐幾內亞外長Justin Tkatchenko直言批評大國對氣候變遷受害者的支持不足,認為會議缺乏實際進展,每一次COP會議都在原地打轉。 值得注意的是,COP28吸引了8萬3884位各國人士與會,而COP29的參與人數及領袖出席率顯然較低,此現象值得深入探討其背後原因。 儘管細節尚未完全明朗,但此次多國領袖缺席,已為全球氣候合作投下陰影。
- 關鍵時間點:COP29正在舉行中。
- 關鍵人物:Justin Tkatchenko及多國領袖(包括但不限於美國、歐盟、法國、德國、巴西、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印度、澳洲、南非等國領袖)及英國國王查爾斯。
- 主要影響:可能影響全球氣候合作的進展,以及設定新的全球氣候資金目標。
這三個事件彼此關聯,共同反映了全球在環境保護、貿易自由化和國際合作方面所面臨的複雜挑戰。 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